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春酒》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春酒》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这个问题折磨我三天了,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1 03:24:0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春酒》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一、课文原文

《春酒》

作者:琦君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喝母亲酿的春酒。那是一种用糯米、红糖和各种香料泡制的甜酒,味道香甜,入口绵长,是家乡过年的传统饮品。

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在院子里摆上几张小桌,邀请左邻右舍来品尝她亲手酿造的春酒。那时的气氛热闹而温馨,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说笑,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常常坐在母亲身边,看着她把糯米洗净、蒸熟,再加进红糖、桂圆、枸杞等材料,慢慢搅拌,直到酒香四溢。那种香味,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记忆中。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外地读书。每次想起家乡的春酒,心中便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思念。后来,我在异乡也试着自己酿过几次春酒,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是味道不对,而是那种家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如今,我偶尔也会在春节时买一瓶现成的春酒,轻轻抿一口,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童年时光。

二、课文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回忆故乡、亲人为主,语言细腻、情感真挚,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深厚的情感。

代表作有《桂花雨》《细雨灯花》《妈妈的金戒指》等。

2. 文体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属于记叙文的一种。文章通过回忆母亲酿造春酒的过程以及家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亲情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 写作手法

- 细节描写:如“糯米洗净、蒸熟”“加进红糖、桂圆、枸杞”,生动具体,增强了画面感。

- 情感抒发:通过对春酒的回忆,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 对比手法:将童年时的春酒与成年后的春酒进行对比,突出情感的变化。

4. 关键词解析

- 春酒:一种传统的节日饮品,通常在春节期间饮用,象征着吉祥和团圆。

- 香料:文中提到的红糖、桂圆、枸杞等,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增添了酒的风味。

- 思乡:全文贯穿的情感主线,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5.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三、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厚谊。

-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理解作者通过春酒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 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春酒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春节民俗的视频或图片,引出“春酒”的话题。

2.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 分段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 提问引导: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作者为什么喜欢喝春酒?

第二课时:精读品味

1. 精读课文,分析关键语句。

2. 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

3. 交流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家”的理解。

4.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有关思乡的文学作品,如《乡愁》《荷塘月色》等。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次家庭聚会或节日。

- 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四、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思乡”这一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结语:

《春酒》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首献给家乡、亲人的情感诗。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温暖与牵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