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堂实录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作者朱光潜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观点与态度。
3. 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细致推敲语言的习惯,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4.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细微差别与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掌握作者的语言观。
- 难点: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升语言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句话写出来后,自己觉得不太顺,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咬文嚼字’一下?”
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咬文嚼字》,并提出以下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咬文嚼字”?
2.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 你认为“咬文嚼字”是否总是有益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文中典型例子:
- “推”与“敲”的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推”与“敲”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体会词语选择对意境营造的影响。
- “月出惊山鸟”的改动:
通过对比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字词调整增强诗句的意境与节奏感。
2. 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咬文嚼字”的艺术价值。
(四)实践应用(15分钟)
1. 学生练习:
教师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学生找出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例如:
原文:“他跑得很快。”
修改建议:“他如风般疾驰而过。”
2. 小组互评:
学生交换修改后的文本,互相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咬文嚼字”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更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多加留意语言的细节,养成严谨、细致的表达习惯。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咬文嚼字》全文,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2.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段话,尝试进行“咬文嚼字”式的修改,并写出修改理由。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与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其细致观察与语言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