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出自《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论之一。本文将完整呈现《学记》的原文,并对其进行逐段翻译与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核心思想。
《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𫍲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庶民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慎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象床》、《保衡》,乃其教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期,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然后可以为君,可以为师。
君子知教之所由兴,而不知其由废。君子知学之难易,而不知其教之也。是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其行也恭而有礼,其乐也节而有度,其志也庄而有得。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志,而不及于道,甚者至于诵其言,而不知其意,是以虽有善道,不能以明。是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期,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然后可以为君,可以为师。
《学记》翻译与解读
《学记》开篇指出,要想影响民众、改变风俗,必须重视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文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就像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器物一样,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来明白道理。
接下来,“教学相长”是《学记》中的重要观点,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进步。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知识,学生也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我提升。
《学记》还详细描述了古代教育制度,如“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它提出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教师应当引导而非强迫,鼓励学生思考而非灌输。
文中还指出,好的教育者不仅要懂得教学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学记》提出了“豫、时、孙、摩”四种教育原则,即预防性教育、适时教育、循序渐进和互相观摩,这些原则对现代教育体系仍有指导价值。
结语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学记》,不仅能从中汲取教育理念的精华,也能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