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从者介子推。及河,将舍,子推曰:“有龙焉,其血玄黄,获而食之,可以为君。今公子有难,天将启之,不可废也。”乃割股以啖公子。公子复国后,赏从者,忘子推。子推母谓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已失其义,又安求利乎?”遂隐居绵山。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遇到困难时,随行的人中有一位叫介子推。当他们到达黄河边准备渡河时,介子推说:“有一种龙,它的血是黑色和黄色相间的,如果捕获并食用,可以成为一位君主。如今公子您遭遇困境,这是上天要帮助您的征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公子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劝他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回答道:“效仿那些错误的行为,那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道义,又何必再去追求利益呢?”说完,介子推便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
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的故事出自《左传》,讲述了介子推忠心耿耿却不贪图名利的高尚品质。介子推不仅在重耳流亡期间舍己为人,还拒绝了后来的封赏,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他的行为体现了古人对道德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品格的坚守。介子推的“不言禄”并非出于狭隘的利益考量,而是基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即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违背内心的信念。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对于忠诚、正义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介子推的选择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与思想斗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