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绘本教案《昆虫躲猫猫》动物保护色昆虫捉迷藏故事-】一、活动目标
1. 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认识“保护色”这一概念,理解昆虫如何利用颜色和形状来隐藏自己,避免被天敌发现。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在游戏中体验“捉迷藏”的乐趣。
4.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 绘本《昆虫躲猫猫》
- 昆虫图片或实物模型(如蝴蝶、枯叶蝶、竹节虫等)
- 背景图(森林、草地、花朵等)
- 活动卡片或贴纸(用于游戏环节)
- 音乐背景(轻柔自然音效)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猜谜语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昆虫图片,用简单语言描述:“它有六条腿,会飞,还会唱歌。”
引导幼儿猜测是哪种昆虫,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引出绘本《昆虫躲猫猫》,告诉幼儿今天要一起探索昆虫是如何“躲猫猫”的。
2. 阅读绘本:讲述昆虫躲藏的故事
教师一边展示绘本画面,一边讲述故事内容,重点突出昆虫如何利用自身的颜色和形状融入环境,达到“隐身”的效果。例如:
- 枯叶蝶像一片枯叶,躲在树枝上;
- 竹节虫长得像树枝,很难被发现;
- 蝉的颜色和树皮相似,不容易被发现。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你看到哪只昆虫躲起来了?”“它是怎么躲的?”帮助幼儿理解“保护色”的概念。
3. 游戏环节:昆虫捉迷藏
教师布置一个简单的“昆虫躲藏区”,将昆虫图片或模型藏在背景图中,让幼儿分组寻找。
规则:每组轮流找,找到后说出昆虫的名字和它躲在哪里。
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从而进一步巩固“保护色”的知识。
4. 创作活动:我来画昆虫躲猫猫
提供画纸、彩笔等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一幅“昆虫躲猫猫”的图画。
要求:画出一种昆虫,并让它“躲”在某个环境中,比如叶子上、花丛中或泥土里。
完成后,组织幼儿分享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什么昆虫,它躲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画。
5. 总结与延伸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强调昆虫的聪明之处——它们会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躲猫猫”的小家伙。
四、活动延伸建议
- 在科学角投放昆虫标本或图片,供幼儿继续观察和探索。
- 开展“昆虫大调查”活动,让幼儿收集不同昆虫的信息并进行分享。
- 结合美术活动,制作昆虫拼贴画或手工昆虫模型。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在“昆虫捉迷藏”游戏中积极参与,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昆虫的隐藏方式。部分幼儿对“保护色”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可通过更多直观的图片和实物辅助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