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第30课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案鲁教版七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第30课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案鲁教版七上,急!求大佬现身,救救孩子!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9 23:28:28

第30课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案鲁教版七上】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春望》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学习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诗歌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名句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杜甫简介、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初步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唐代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吗?”

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春望》,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

2. 诵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 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哪些景象让你印象深刻?

3. 文本解析(20分钟)

-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指出诗中描绘的是战乱后的长安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亲人离别的痛苦。

- 逐句分析: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分析“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体现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手法,感受诗人因时局而流泪、因离别而心惊的情感。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说明战乱持续时间之长,家书难得,表达思乡之情。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描写诗人因忧愁而头发稀疏,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痛苦。

4. 情感升华(10分钟)

- 讨论:你认为杜甫为什么会对春天产生如此复杂的情感?

-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为何会写下这样的诗?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杜甫其他作品片段,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一步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忧国忧民”精神的理解。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小结:《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通过对战乱后长安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亲人的思念。

- 作业:

- 背诵并默写《春望》。

-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第30课《春望》——杜甫

主题:忧国忧民

情感:悲痛、哀伤、思念

意象: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

手法:拟人、对比、借景抒情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共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