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基本规律,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余数的存在与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余数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难点: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规则,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圆形卡片、课件PPT
- 学具:每组若干根小棒、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情景:“今天老师带来了15颗糖果,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颗?还剩几颗?”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15 ÷ 4 = 3(余3)。
教师提问:“这里的‘余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继续分下去?”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拿出10根小棒,尝试将它们平均分给2人、3人、4人等不同人数。
2. 学生记录分法并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分完后剩下的小棒数量是否相同?有没有什么规律?
(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的操作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 当不能整除时,就会有余数;
-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 余数是不够再分一次的部分。
教师板书关键点,并强调“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如:17 ÷ 5 = ? 余多少?
2. 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如“30个苹果,每6个装一篮子,可以装几篮?还剩几个?”
3.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判断哪些除法算式的余数是合理的。
(五)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有余数的除法”是什么,以及“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条规则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有余数的除法,写一篇简短的小日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维,避免简单地记忆公式,而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系。
六、板书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
15 ÷ 4 = 3(余3)
余数:不能继续分的部分
余数 < 除数
```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