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教案】一、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二、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三、授课对象: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
四、授课时数: 48学时(每周3学时,共16周)
五、教材版本: 《公共管理学》(第三版),作者:王思斌,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理解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公共服务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与核心理念;
2. 掌握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基本流程;
3. 熟悉公共组织的结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式;
4. 培养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 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重点 |
|------|----------|----------|----------|
| 第1周 | 公共管理概述 | 讲授+讨论 | 公共管理的定义、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
| 第2周 |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 讲授 | 国内外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演变 |
| 第3周 |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 讲授 | 政策过程模型与公共管理的互动 |
| 第4周 | 公共组织与行政体制 | 讲授 | 公共组织的类型、结构与职能划分 |
| 第5周 |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 讲授 | 人员招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 第6周 |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 讲授 | 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机制 |
| 第7周 | 公共服务与公民参与 | 讨论 | 公众参与的形式与效果评价 |
| 第8周 | 中期复习与阶段性测试 | 测试 | 复习前半段课程内容 |
| 第9周 | 公共危机管理 | 讲授 | 危机预警、应对与恢复机制 |
| 第10周 | 公共治理与社会创新 | 讲授 | 治理模式与社会组织的作用 |
| 第11周 | 公共管理伦理与责任 | 讲授 | 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的构建 |
| 第12周 | 公共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 | 讲授 | 数字政府建设与信息管理 |
| 第13周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一) | 案例教学 | 分析典型公共管理问题 |
| 第14周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二) | 案例教学 | 小组讨论与汇报 |
| 第15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 讨论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与收获 |
| 第16周 | 期末考试 | 考试 | 综合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框架;
2. 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案例,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表达与合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
5. 实践调研:组织学生参观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增强感性认识。
四、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期中测试(20%):考查学生对前半段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 期末考试(50%):闭卷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 教材:《公共管理学》(第三版),王思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参考书目:
- 《公共政策分析》 李景鹏
- 《公共管理导论》 张成福
- 网络资源:
- 中国知网(CNKI)
-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官网
- 公共管理类学术期刊(如《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程将根据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完善。
---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高校公共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可根据具体教学环境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