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题名称:舒婷《思念》
- 授课年级:高中语文(高一或高二)
-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 教材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高中语文教材
- 授课教师:XXX
- 授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中“思念”的情感内涵,体会诗人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2. 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进行诗歌仿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诗歌中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色。
- 分析诗中“月亮”“邮筒”“信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教学难点:
- 理解“思念”这一抽象情感在具体意象中的表现方式。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学生预习材料(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舒婷及其代表作品。
- 思考“你心中最深的思念是什么?”并尝试用一句话表达。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展示一张夜晚的月亮图片,提问:“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思念”时刻。
2.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位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寄托——舒婷的《思念》。”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与情感表达。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与情感。
2. 内容概括:
- 提问: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诗歌通过描绘“寄信”“等待”等场景,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思念、孤独。
- 邮筒:象征传递情感的媒介。
- 信笺:承载着情感的载体,也象征未说出口的话。
- 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抵达的思念。
2. 语言赏析:
-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 例如:“我寄给你一个梦,我寄给你一只船”,这里将“梦”和“船”比作思念的载体,富有诗意。
3. 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思念”的理解。
- 小组讨论: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寄信”的经历?你的“信”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 比较阅读:
- 对比舒婷《致橡树》与《思念》,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讨论:同样是女性诗人,她们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
2. 创作实践:
- 布置小作文:以“我想对……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内心深处的思念。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
“《思念》是一首充满温情与哲思的诗,它让我们懂得,思念不仅是距离的阻隔,更是心灵的牵绊。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身边的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 学生回顾:
-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意象?
-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分析诗中某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思念》,不少于300字。
3. 阅读舒婷其他作品,如《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写出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
二、诗歌内容
三、意象分析
月亮、邮筒、信笺、风
四、语言特色
比喻、拟人、象征
五、情感表达
深切的思念与期待
```
八、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学生在哪些环节表现较为积极?
-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备注:本课件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