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分为春日、夏日、秋日、冬日四个部分,每部分十五首。这些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乡村四季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耕社会的自然风光与淳朴民风。以下选取其中几首进行翻译与品读。
春日篇
其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译文:
肥沃的土地即将苏醒,频繁的春雨催促着万物生长,无数的花草在一刹那间绽放。屋后的荒地依然保持着绿色的生机,邻居家的竹笋已经越过围墙长到了这边。
品读: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雨水和植物的迅速生长,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尤其是“一饷开”三字,形象地写出了花开之快,让人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速度。而“邻家鞭笋过墙来”,则巧妙地借用了竹笋破土而出的形象,寓意着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美好期待的一种象征。
其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孩子们虽然还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模仿大人学习种植瓜果。
品读:这首诗通过对农家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一面。特别是最后一句“也傍桑阴学种瓜”,将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对劳动的初步接触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充满了童趣,又体现了对下一代培养的重视。
夏日篇
其三: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梅子已经成熟泛黄,杏子也变得饱满肥硕,麦田里的麦花洁白如雪,而菜花却显得稀疏。白日渐长,篱笆旁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品读:此诗描绘了夏季田园特有的景致。通过对比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的不同状态,突出了季节的变化和丰收的气息。同时,“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与蜻蜓蛱蝶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田园生活的闲适。
其四: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
五月的石榴花鲜艳夺目,树枝间偶尔能看到刚结出的小果实。没有像柳絮那样随风飘散的东西,只有向阳的葵花始终朝着太阳开放。
品读: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夏日的景色,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更无柳絮因风起”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某种态度,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定自己的方向,就像葵花一样,永远向着光明。
秋日篇
其五: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译文:
新修的打谷场上泥土平整得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忙着打稻谷。欢声笑语中夹杂着轻微的雷鸣般的声音,整夜都能听见连枷敲击稻穗的声音。
品读:这首诗记录了秋天丰收的繁忙景象。从“家家打稻趁霜晴”可以看出农民们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忙碌工作的精神。“笑歌声里轻雷动”更是将丰收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其六: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荷叶枯萎,已经看不到那如同伞盖般的荷叶;菊花虽败,但仍有傲霜的枝干挺立。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品读:这首诗通过对荷与菊的描写,表达了时光流转、岁月更替的主题。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强调了秋季丰收时节的美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日篇
其七:
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译文: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村落上,狭窄的小巷里牛羊缓缓归来。乡下的老人思念着放牧的孩子,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前等候。
品读:这首诗刻画了冬天傍晚农村的一幅温馨画面。通过“穷巷牛羊归”、“倚杖候荆扉”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其八: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译文:
在漆黑的夜晚,只能看到渔船上的灯光,那一点微弱的光芒犹如孤零零的萤火虫。一阵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灯光的倒影散开,仿佛满河都是星星。
品读:这首诗借助渔灯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特别是在“散作满河星”一句中,把灯光映射在水面上的情景比喻成满河的星星,既美丽又富有诗意,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田园画卷。无论是春日的生机盎然,还是夏日的热烈奔放;无论是秋日的丰收喜悦,还是冬日的宁静祥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